本文共 1434 字,大约阅读时间需要 4 分钟。
在实际项目中,选择合适的RPC框架和序列化工具是至关重要的。许多开发者在面对高并发场景时,选择了Netty框架配合Protobuf进行RPC对象传输。然而,在实际部署和压测中,可能会遇到各种性能瓶颈和错误问题。本文将分享一个真实的优化案例,讲述从问题到解决的全过程。
在项目初期,我们参考了网上的一些开源示例,采用Netty框架搭配Protobuf进行RPC传输。最初的实现看起来相当顺利,本地测试环境中一切正常,未出现任何异常。然而,在进入预发环境并进行压测时,问题便如潮水般涌现。
在压测中,我们采用了极具挑战性的参数设置:单机每秒发送2万个对象,其他900ms保持空闲,形成一个死循环发送模式。40台机器作为客户端同时向2台Netty服务器发送对象。这意味着每个服务器每秒需要接收40万个对象。然而,我们的业务逻辑每秒只能处理35万实测,这意味着系统在高负载下可能会成为性能瓶颈。
面对这些问题,我们进行了多次深入的代码修改和测试,最终成功将每秒接收的对象数量提升到35万以上,实现了稳定的高并发处理。
Protobuf的序列化与反序列化过程相对简单,网上可以找到丰富的工具类库支持。我们主要使用了Protobuf的默认序列化方式,并结合Netty的异步通信特性,实现了高效的数据传输。
在项目中,我们引入了以下Protobuf相关的依赖:
io.protostuff protostuff-core ${protostuff.version} io.protostuff protostuff-runtime ${protostuff.version}
我们选择了版本1.7.2的Protobuf核心和运行时依赖。通过合理的依赖管理,确保了代码的兼容性和性能。
在实际开发中,我们做了以下几点代码优化:
缓存Schema:为了减少每次序列化时的计算开销,我们对常用Schema进行了缓存处理。通过使用ConcurrentHashMap来存储已注册的Schema实例,显著提升了序列化效率。
缓冲机制优化:我们引入了LinkedBuffer来进行缓冲管理。虽然在本地测试环境中使用默认缓冲大小没有问题,但在高并发场景下,未清空的缓冲区可能导致内存泄漏和性能问题。因此,我们进行了缓冲区的动态分配和管理优化。
线程安全处理:在高并发环境中,线程安全问题是性能优化的重要课题。我们通过引入线程安全的ConcurrentHashMap来确保Schema缓存和其他共享资源的安全性。
经过一系列优化,我们的Netty服务器在高负载下表现优异。每秒接收40万个对象的压力已稳定处理,业务逻辑也得到了相应的优化支持。这种性能水平使得我们的系统在实际应用中表现出色。
通过对Protobuf序列化与反序列化过程的深入优化,以及对Netty框架的有效利用,我们成功解决了高并发场景下的性能问题。这一经历不仅验证了我们的技术能力,也为后续项目的开发提供了宝贵的经验。
转载地址:http://zccfk.baihongyu.com/